柱墩石名字起源:承柱的柱基石;柱下的基础。墨子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柱础”一词早便来源于此。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放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减轻柱身承受力后来,人们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所以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椎础的腐蚀或碰损。人们将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的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湿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石柱礅”即包括以上两者。
石材雕刻加工的柱础石也叫柱顶石和柱脚石,这是古代建筑中的构件,俗称磉盘,到了宋代称为柱础石。柱础石的作用是将柱身的重量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这样也稳定了柱子的安全性和牢固性,再者石柱础石高出地面起到了防潮和防止柱脚腐蚀和碰损。
石雕柱础,在早时期,其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功能上的应用,然而随着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对生活质量与美的感受加强,柱础作为一个柱子的收头,人们在造型上又添加了一些装饰效果,从而使柱础不仅具备其功能性,同时也兼备视觉美观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