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银元诞生以来,的银元含银量几经变迁,大体的变化过程是,主币从90%含银逐渐降低到89%含银,
拿五角来说,从86%到84%,再到80%,后到70%的过程,含银量下降是主要变迁方向。
大头的含银量,根据民国三年公布的《国币条例》,银币有四种
五角银币:银七铜三
辅币均为有限法偿,公差千分之三。
再参考民国六年的《国币法草案》,其中规定
一元银币:银八九,铜一一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再看清代龙洋,根据光绪三十三年《度支部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奏折》,银币有四种:
七钱二分银币:银九铜一
三钱六分银币:银八五铜一五
一钱四分四里银币:银八二,铜一八
七分二厘银币:银八二,铜一八
(注,到宣统二年,又有改变,但基本维持在主币银九,辅币银八的范围)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大头的主币一圆的含银量,从民国三年规定的银九降到了银八九。另外辅币的含银量民国时期固定在银七铜三,这比清代的龙洋辅币成色大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铸造新币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实现普及并增加利润。
银币的铸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大概在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考据学兴起,古钱币收藏出现一次高潮,仿品古币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其后的民国时期更为严重,甚至邻国日本也仿铸有大量的名品古币。仿品古币与古币收藏热联系紧密,一直是困扰收藏爱好者的头疼问题。当下钱币收藏热,而且多数玩家以投资为主,行情高涨,高仿、精仿超多,造假者绞尽脑汁制作的仿品,只要你稍有不慎便会中招!
钱币学家鲍康将鉴别古币的心得归纳为三点,主要从形制、文字和锈色进行判断。造假者水平再高也只能做到形似,能做到却难做到自然,比如流通痕迹的自然,造假者能模仿锈色,却不能将锈迹深入胎骨,不能做出锈色既自然又入骨的假锈。
除了这些,如果想精益求精,请务必多去研究、多去对比普通的真品古币
(不建议大家去研究仿品古币,经常接触仿品很伤眼力)
,去熟悉每个时代的铸币特征,比如先秦圜钱穿孔面大背小、北宋钱币轮郭面深背浅,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知识,但也正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时代特征。通过长期接触实物、日积月累地总结经验、甚至是打眼吃药后的切身体会,都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实战能力。
那些古币虽然早已不再作为钱币在市面转,但却有着特殊的保藏价值,成为了保藏商场的瑰宝。为此古币拍卖商场也变得风生水起。一枚枚古币以惊人的不菲价格成交。
此湖南省造双旗币直径3.2cm,重9.67g,钱币正面中央左为星旗、右为五色旗,两面上系结带相互穿插,外缘上铸“湖南省造”四字,下铸纪值“当二十文铜元”,左右分列花枝;钱币背面中央为稻穗组成的嘉禾纹禾穗,纹饰别致,边际环英文。该钱币保存较为无缺。此枚钱币做工精巧,钱文清楚,包浆极为浓厚,品相较佳。
它带有辛亥革命那一时期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了那一段汹涌澎湃的民国前史!四川军发行的钱银,意图在于筹措军饷,维持开支,所以较高的保藏前史意义。因为古钱币不再发行,现存量稀疏,加上于其时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于研讨各国的经济史、外交史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且其中一枚为错版币,此组四川铜币壹百文升值空间,具有很高的保藏和考古价值。
当时铸钱是用泥范,每范只铸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钱币,上面的文字没有两枚是同样的。这种钱币上的文字书法流畅,其笔划是一刀而成,绝不改动,伪造者伪造这些钱币时字划都显呆滞,全没有战国钱币文字的特点。
西汉的铜钱有八种。汉初半两,身小肉厚,文字极不规则,有时甚至高挺;八珠半两比较大样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四、五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种类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伪造者一般采用真币改刻的办法,也有用翻砂手段伪造的。三铢钱则由五铢钱改刻而成,应小心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