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市物资回收总公司对全体回收人员进行了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了一批回收人员“正规军”。绿色收购站实行统一收购时间,规定凌晨6点之前,晚上8点之后不得进入小区,中午不得打鼓扰民,既方便了群众交售,又有效解决了流动商贩扰民问题。据了解,通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我市已安置8000多名下岗职工和社会人员就业。在网络体系中从业的人员中农民工占80%,下岗职工占12%,特别是使3000名“破烂王”搬离了条件恶劣的经营、居住环境,进驻环境整洁、规范统一的
山东旧机床回收中心 昨日有数据统计显示,一季度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55.1%和18.8%;2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去年同期。
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传统产业企稳向好。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政策措施作用下,大多数行业生产经营好于去年同期。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整体工业6.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分别增长11.4%和14.9%。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55.1%和18.8%,汽车产量增长9%。消费品工业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7.1%。原材料工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一季度粗钢和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增长4.6%和9%;前两个月,冶金行业由去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453亿元,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8倍。
工业大省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困难地区下行压力有所缓解。占全国工业总量位的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和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在7%-8%之间,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近年来比较困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积极变化。宁夏、青海、云南和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2%、7.9%、9.3%和7.6%,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前两个月西部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同期亏损省份均实现扭亏为盈。
从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业,五年来泉州阔步向前。从耗费人力、物力的手工生产模式,到国内化纤产业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生产的样板车间,2014年纺丝车间正式引入机器人流水线,以前人工包装一条线一天三班倒要用56人,包装过程中,需要工人不停来回搬运丝锭,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损坏;智能改造后,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前3个班的工作量现在一人就可以操作,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
除了节省用工成本、缓解招工难问题,机器人流水线的运输量更大,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避免人工失误造成的外观损伤。陈阿斌告诉记者,因为纺丝的规格有很多种,通过口令输入,机器人可以自动辨别出需要作业的纺位,避免混批的产生。
2013年年底,泉州在福建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拉开制造业“机器换工”大幕。企业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享受到多重改革红利,泉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中对企业智能改造均有奖励。资金补助,加上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后节省的人工成本,13条纱锭包装作业线自动化改造的投入,仅需要15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
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四成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泉州市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工”,率先在全省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平均减少劳动用工30%。累计兑现财政扶持资金24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1260亿元。
去年6月,“全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现场会”在泉州召开,全国多地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在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过程中,泉州市积极承接国家决策部署和省支持泉州“数控一代”10条、发展智能制造9条等文件,制定出台了机械装备产业和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推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全市17个产业逐一编制发展“路线图”,先期在纺织鞋服及其装备、机床及机器人、建材及装备产业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实施。
近年来,泉州市组织实施“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和“21211”工程。其中,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一千套数控装备的生产和应用均超额完成,为企业带来智能制造红利。“21211”工程还在实施中,目标是建设示范企业200个,推广国产工业机器人1000台,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0000名。“数控一代”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动泉州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