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钱由于较易氧化腐蚀,好存放在干燥的纸盒或硬塑盒中,周围尽可能地多放些干燥剂。有条件的话。则可去五金店买一些"金相防锈纸",把它载成小块,分别包装每一枚钱,以起到封闭作用;对于名贵铁钱,则好采用真空包装。平均每隔3至5月,可拣一干燥晴朗的天气把铁钱逐一拿出来通通风,翻动一下。
有的古钱由于本身铜质问题或长期处于潮湿、酸性环境等原因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氧化,钱币学称这种现象为"脱胎"。由于氧化严重,"脱胎"钱非常脆嫩,有如一块豆腐。因此对"脱胎"钱一般不作任何处理,一定要轻拿轻放,绝不能随意一扔,弄不好整个钱就会粉身碎骨。先秦的一些刀布币由于年代比较久远,"脱胎"现象更为常见。
早在先秦时期,古钱币就已经开始萌芽。那时的货币主要以刀币、布币、环钱等形式存在,这些货币形态各异,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随着历史的演进,古钱币的形态逐渐统一,并出现了铜质的钱、镈、刀等形式的货币。这些货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特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历史的推进,古钱币的种类和形态不断演变。新莽时期的钱币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所铸造的钱币却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东汉时期,五铢钱继续沿用,并逐渐成为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此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虽然铸量变小、质量变差,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
“通宝”币制的之作——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
唐初所铸,“开元通宝”钱文由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颇显兼容并济的大唐风范。 开元通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和见证大唐盛世的枚通宝钱,存世量较多。
在我国古钱币的鉴赏与收藏中,锈色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锈色来自钱币锈蚀产生的多种化合物,其形成与钱币的金属组成和储藏环境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梳理出土钱币成分的检测情况与史料记录,可以发现古钱币主要由铜、锡、锌、铅等金属组成,分为青铜铸币与黄铜铸币两个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比例有所不同。这会导致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储藏时,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终表现为锈色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