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咨询威信GDPM588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介绍),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古玩瓷器品相的甄别:咨询威信GDPM588
所谓品相界定,有一个大致原则概念,是时代越久远,越难以保存下来的瓷器,其品相的界定要宽松很多,主要以整体美,作品表达主题完善作为全品相标准。而越普通、时代越近的瓷器,品相要求越严,原因简单,存世量过大,同一种物品有很多件不乏品相精良,可选度高。
一、凡是出窑有的并不能算伤。细小窑缝及缩釉都不算伤。但有三种出窑除外:一是足够影响器物整体美或主题的窑粘或窑灰算伤,特别是作为欣赏画面的被窑粘算伤,底部窑粘不算伤。上了窑灰器物大面积发黄发灰,瓷器成了阴阳面,严重失美算伤。二是大的窑裂空隙影响了器物完整度算伤,特别是盘子。三是看上去已经烧特别变型算伤,也是盘子居多。
二、器物非主题性的口部或耳部装饰性描金线脱落不算伤。
名词解释:
1、磕
磕是指,陶瓷缺陷之一。陶瓷器口部边沿由于受到外力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是千来陶瓷在使用或保管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2、冲
瓷器上有贯穿的裂纹叫“冲”,也叫“冲线”,一般指出现在器物口部处。
3、惊釉
如果只是表面釉层的裂纹,并未伤及胎骨及穿透到对面釉层的则叫做叫“惊釉”。
4、飞皮
口边有细微损伤、釉面断续剥落或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小蹦未伤及胎骨。
5、爆釉
釉下的大气泡在使用时破裂,露出胎骨。
6、鸡爪
多古瓷因为年代久了受到外力碰撞,会在内壁及底部产生细小的“鸡爪纹”。
7、锔瓷
锔瓷,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既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