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榫卯组合木构架是我国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匠师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榫卯。如垂直构件使用套顶榫或管脚榫;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拉结、相交使用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和半榫;水平构件相交,使用燕尾榫、刻半榫和卡腰榫;水平及倾斜构件重叠稳固,使用栽、穿销榫;水平与倾斜构件半迭交须作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等等,常见的榫接就有二十几种。木构架的棒卯严谨牢固、可靠稳定性高,现存明清时期的建筑经历数风雨侵蚀而损坏者甚少,足以证明我国古建筑构架的合理完善性。
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传统习惯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座建筑而言,构架的合理组合和艺术加L使动能与结构达到和谐统一;台基与柱的侧角,墙的收份配合,从外观上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感;各间面阔采用明间略大的尺度,使房屋显得主次分明;流畅反翘的翼角,能给人种舒展飘逸的感觉。至于群体建筑,或以轴线为主或采取“廊院”制。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虚实对比曲折多变,繁而有序,更能展现雄伟壮观的恢宏气势。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是没有施工图。因此,匠师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种简单、易懂、实用的测量工具——枚杆,这是一种用木质坚硬不易变形的木料制成的、建筑房屋的特制尺子。一座建筑的面宽、进深及各部位构造的尺寸,各个榫卯事先全部计算出并刻划在杖杆上,这就是建筑物高宽大小的总杖杆。分杖杆是各部大小物件的分尺,并以总杖的尺寸为基础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