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一号窟(北魏晚期)
北魏后一个石窟。这里水陆两线交通便利,是龙门之后北魏进行礼佛活动的场所。
我们看到中心塔柱四面一直到窟顶、窟壁、地面均雕刻有形态各异的造像,布局紧凑严谨,题材众多,这个的承接了云冈北魏中期大型洞窟设置中心塔柱的习惯。题材上,出现了云冈所没有的帝后礼佛图,焰肩神等新内容。
巩义的几个窟都有帝后礼佛图,但窟的保存为,经历千年之后,上面的彩绘颜色仍依稀可见,令人赞叹。一套完整的帝后礼佛图分为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两两对应,上下各三层。
榆林窟三号窟(西夏)榆林窟大的亮点,当然是3号窟,可能是我们特别喜欢工笔画吧,看惯了浓墨重彩的西部石窟壁画,突然看到这么清新脱俗的,自然心生欢喜。
玄奘和石磐陀,可见至晚在西夏时期,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佛教界非常流行了。
右壁文殊菩萨除了大家熟悉的文殊普贤,其实三号窟的三十三面观音及她每只手里的西夏生产图像,也是这个窟的一大看点。冶铁图、酿酒图等工农业生产画面,都是改写中国科技史的。另外,这个窟甚至可能留下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形象,这几乎是甘肃石窟中,的一个真实的皇帝形象了。
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明早期 铜宝冠释迦牟尼佛
尺寸 高52.5cm
中国嘉德
造像头戴宝冠,饰螺发,肉髻圆隆,宝珠顶严。耳上扇形冠结横出,耳际处宝缯上扬,两绺余发披搭双肩。耳珰上部为圆形,中心为六瓣花,下部为花叶。宝冠叶片大而舒展,冠叶正中的宝相花左右各出一茎向上呈弯月形,为14-16世纪西藏造像的常规冠式。其余四片冠叶与耳珰下部的花叶样式相同。面庞丰满,双目低垂,直鼻小口。下颌圆润,双唇微启,神态和颜悦色。身姿端正挺拔,肩部宽阔,腰部收束。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四肢佩饰单环式手镯和双环式臂钏、脚镯,右臂上可见花形饰物。上身斜披袈裟,右肩搭偏衫;下身着僧裙,胸前微露僧袛支。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梯形束腰式仰覆莲座,上下沿均饰联珠纹一周。莲瓣宽肥饱满,饰三朵卷云纹,对称分布。造像端庄大气,铜质光亮润泽,雕刻工艺精细,是目前尺寸大、完整的一尊明代表铜造像,对研究明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明早期 药师佛
尺寸 高42cm
北京保利
此尊药师佛像在体量上的设计饱满,头部圆实,面如圆月般饱满,五官端庄,层次刻画的谨严自然,敷面如生。胸部平阔(这也是接近宫廷造像之标准样式,实为当时官家铸造并秉承永宣风格样式的遗风)。四肢端严的按照官铸的仪轨制式,而不失佛像来源于「人」的自然常态。在充满精微刻画的华丽袈裟下,在衣褶凹凸的深度体量的烘托中自然盘坐,左手托钵盂,右手持橄榄核,肢体的宽实在华丽的袈裟裹藏显露中尽显造像的丰盈之美。达到了简练与丰富而高度和谐的统一。满莲花座支撑起这庄严法相的代表之躯体,同样精深刻画的莲瓣细微如一,贯穿始终,在工艺的一丝不苟下,显示的是艺术技艺的毫不刻露的精髓。整体造像以金字塔式的安稳样式,传达着佛教静能生慧的博大思想。经历日久而在造像表面生成的统一且古朴的色泽,如同佛法自古以来的伟大思想依然光耀着世人另此尊药师佛是日本藏家早年从韩国得到,其后国内藏家又从日本请回。
明 药师佛
尺寸 高55cm
中贸圣佳
此尊药师佛全跏跌坐,左手于脐前施禅定印,右手持药丸。其螺发规整,肉髻高隆,面相方圆丰润,双目尤其做得甚有神韵,弯眉细目,双目垂俯,宛若未开敷的莲花苞,俯视着芸芸众生,神态慈祥柔和,额间见白毫,双耳垂肩。身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腰前系结带,胸前刻饰「卍」符,衣纹刻画流畅,生动曲折,是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画的传统。整体造型端庄优美,头身比例匀称有度,铜胎厚重,是明代中原地区汉传佛教造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