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造像数量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
观音菩萨
古园佛像艺术 观音像高3.3米
古园佛像艺术 观音像高3.3米
也称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菩萨”。
在佛教中,佛教造像的种类繁多,包括佛像、菩萨佛、高僧相等。其中,石雕弥勒佛造像不仅具有弥勒菩萨、弥勒佛、布袋和尚的形态,且自身所蕴含的思想也与菩萨、释迦牟尼、大日如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走向衰落,弥勒信仰也异步同趋,对未来丧失希望的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支撑他们走下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弥勒佛像也需要改变化身。历史总是那么巧合,这时自称契此的僧人,体胖肥头,大肚袒露,经常张口大笑,逢人就乞,吃饱即睡。这种生活和处事的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因此,自宋之后,佛教的弥勒造像就以这个体态肥圆的胖和尚为原型,也称布袋和尚。在众多宗庙内,被放于天王殿中,深得民心。在众多佛教信徒心中,布袋即为弥勒佛。
雕刻佛像的步,先按照佛像的基本比例选择石料,如站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一手捂半脸、肩宽两头、大小腿两头、上臂一头半、小臂一头等,并按石料各面的优劣分出前后面。
将石料打成留荒3公分左右的荒料,再将佛像底面装线打平,放好中线、头部线、边线,沿着边线用弯尺根据佛像底面平面过线,打出四边侧面,再按基座底线用尺子量出底座高度打出基座,翻跤使佛像前面朝上。
在佛像正面,用砖头或毛笔勾画出佛像的头、颈、胸、四肢、起伏变化较大的衣纹的基本位置, 用钎子打荒定型,使各部位的基本轮廓显现出来,打完 前面,打侧面,打后面,这个过程叫作打大荒。
石雕佛像的流程
在雕刻技艺中,要数佛像雕像为复杂,下面展示技艺雕刻一尊佛像的流程,这些流程了石雕雕刻技艺。
一步:
雕刻技师在雕刻佛像时,要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立体的佛像造型。例如:石雕佛像的体型、、神态、头、颈、胸、身躯、四肢、手印、冠带、服饰、衣纹、配饰等。然在再从整体到局部,每个部位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结构,用这种构思造型完成整个石雕过程。
雕刻佛像的构想一般都是由雕刻师自己完成,也有根据客户提供稿或提供模型,再由雕刻师雕刻完成。
第二步:
石雕佛像设计定稿之后,确认佛像的大小尺寸。一般大型的石雕佛像都是要采用分体制作的方法,所以要把佛像的部分分配好,然后按照佛像的基本比例选择石料。
如站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一手捂半脸、肩宽两头、大小腿两头、上臂一头半、小臂一头等,并按石料各面的优劣分出前后面。
“有些人或许觉得,古陶瓷修复不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吗?”其实不然,这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艺术创作。
一般瓷器修复流程:碎片分拣→清洗碎片→拼接碎片→补配瓷片→瓷器上色→瓷器做釉→瓷器做旧。
陶瓷佛像在修复前后可使用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看瓷片的微观纹理,花纹走向,进行前后对比。瓷器修复难的是恢复瓷器的神韵,而这些神韵的细节往往肉眼是无法识别的,需要通过微观痕迹来鉴别古瓷应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