檫木(拉丁学名: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又名檫树(浙江、江西),南树、山檫(浙江),青檫(安徽),桐梓树、梨火哄(福建),梓木、黄楸树(湖北),刷木(广东封川),花楸树(云南镇雄、四川),鹅脚板(云南威信),半风樟(广西)。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达2.5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根或茎、叶可入药,也用于造船、水车及家具。种子含油主要用于制造油漆;树皮及叶入药,有逐湿,散瘀之效。
施肥
檫树林地,一般属酸性红壤与黄壤。这类土质较为瘠薄,粘性重、蓄水保肥性能差。因此,施肥、抚育管理十分重要。幼林期间要全垦深翻埋青,或以耕代抚间种豆类和绿肥。达到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透气和蓄水性能,有利根系伸展,促进幼林生长。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檫树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向阳山坡。适宜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凡属酸性红壤或微酸性黄壤等土类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檫树。
湿藏法
将种子置于湿润、低温、通气条件下储藏称为湿藏。此法适用于安全含水量高的种子,如栎类、核桃、银杏、紫杉、檫树、樟树、油桐、油茶、油棕等树种的种子及杨、柳的插穗等。
湿藏期间,要求环境条件:经常保持湿润,以防种子失水干燥;适度低温,以O~5℃为宜,一般不能7℃,以防霉菌活化,抑制种子发芽;通气良好,使种子周围二氧化碳及时排除,新鲜氧气满足供给。
湿藏方法很多,主要有露天埋藏和室内堆藏法。
种子收获后至播种前的保存过程。要求防止发热霉变和虫蛀,保持种子生活力、纯度和净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合格的播种材料。
种子生活力的主要标志是其萌发性能,一批种子的寿命指群体发芽率从收获后降到50%所经历的时间,也称“半活期”,即群体平均寿命。发芽性能和寿命主要决定于遗传特性、种子形态结构和生理活性、种子质量和贮藏条件。以种子含水量和贮藏的温度、湿度等的影响显著。种子含水量在贮藏期间应控制在安全含水量以下,稻、麦、 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安全含 水量为12%~13%;棉花、 豆类、 花生等高油量种子为5%~9%;蔬菜种子为7%~9%。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种子生活力,应避免高温(>30℃)和高湿(相对湿度>75%或种子含水量>15%)的贮藏条件(可参考哈林顿通则)。气体影响种子呼吸,应保持10~20℃低温、干燥种子在密闭条件(减少含氧量)下贮藏。贮藏方法因种子用途而异。作物品系、育种材料种子,用麻袋、多孔纸袋、玻璃瓶等包装;大田种子采用散装、围囤或袋装。种子入库前种子清选干燥和库房消毒;入库后注意通风换气和防潮、防虫、防鼠并定期检查和测定发芽率。
种子湿藏法
将纯净的种子存放在湿润而又低温、通气的环境条件下贮藏的方法。凡是安全含水量高或具有深休眠的种子都适宜湿藏法。例如银杏、紫杉、栗属、榛属、山核桃属、油桐、油茶、油棕、七叶树等。一般用湿沙、泥炭等透气又保湿的材料与种子混匀后进行坑藏、窖藏或室内贮藏。要求保持湿润、低温、通气,防止霉变、发热及控制发芽。栎类及红松等种子还可在流水中贮藏。湿藏法还有解除某些种子的深休眠,于播种时促进发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