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别名 |
瓷器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一时。但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名副其实。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誉(语出周世宗 柴荣。)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有名,烧制各种用瓷。钧瓷两次烧成,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为出色。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个时期的发展主要融合了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因东汉时期北方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以至于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在唐代达到了高度成熟;特别是宋代的制瓷业蓬勃发展,各类名窑涌现,如宋代的名窑:汝,官,哥,定,钧;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粗湛绝妙,,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至今没有人能够。
成化瓷器向来颇受藏家推崇,孙瀛洲先生就曾称赞“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如一。”从成化时的传世品可以看出当时极为注重制作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均销毁,因而备品种器物少见窑艺弊病。成化青花多改用“平等青”原料,呈色灰蓝,清淡柔和,色泽稳定,对后世青花器的烧制有着深远影响。本品便具右前文提及诸多成化瓷器特色,颇为典型,值得珍藏。
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亿;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1亿元成交。 历史和现实表现,清三代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不仅是强‘升值股’,更是强‘抗跌股’,从来只升不跌,堪称为陶瓷界的‘战斗机’。”此外,在瓷器方面,谢中文也看好明三代瓷器(永乐、宣德、成化)以及宋瓷。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