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上海瓷器鉴定,瓷器书鉴定,民国霁蓝釉瓷器鉴定,鉴定成化瓷器价格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到了唐代,坯体的装烧方法又有了改进,开始使用匣钵烧制的瓷器,如唐越窑青釉执壶的匣钵和唐越窑青釉碗的匣钵,这两件器物是2015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中发现的重要资料。唐 越窑青釉碗与匣钵至宋代,定窑创造了覆烧工艺,其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充分利用了窑炉的空间。受定窑影响,景德镇的青白瓷也大量应用覆烧工艺。
覆烧法匣钵装烧示意图
覆烧的器物由于是口部冲下倒扣着烧,所以器物的口边露胎无釉,古文献称之为“芒口”,如宋定窑白釉印花盘,宋代宫廷所用定窑器芒口多镶有铜口,金口和银口比较少见。宋 定窑白釉印花盘再如南宋景德镇青白釉刻花洗的芒口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碗底部常用小垫饼烧制,器底多有凸起铁锈般的烧痕,铁锈周围晕散着火石红,市场上常出现类似痕迹仿品。南宋 景德镇青白釉碗残片仿南宋 景德镇青白釉碗 底当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釉色非常好,但刻划花纹较笨拙,尤其是底部垫饼烧制工艺,用放大镜看“火气十足”,藏家要小心留意。宋汝窑 天青釉盘 底
古陶瓷中的方形器也是值得注意的。宋、元、明、清历代古陶瓷中,常见四方、六方、八方、委角等多种型体,工匠制作时多为人工拍打泥片,然后粘接成型,器体线条、棱角都很自然、圆润。而现代仿古瓷方形器型体的线条,边线垂直,棱角清晰,显得非常规正,比如清雍正天蓝釉琮式环耳瓶和仿清康熙黄釉刻花象耳四方瓶,两件器物从型体线条上就能鉴别出它们的差异。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当代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兴旺的时候,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那么如何鉴定古瓷器呢?陶瓷鉴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不管是看器型还是翻书,掌握起来都不太容易,那么突破口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底足着手。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底足中的“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棕眼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古瓷器底足鉴定之“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仿品磨损现象露出破阵
古瓷是已经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风化,在顺着太阳光线,用几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古瓷器表面的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深浅粗细不一,而往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很多作假者都是用砂纸摩擦,在线条、方向和力度方面几乎都一样。
仿品轮廓线条生硬
辨别古瓷真伪,观察瓷器的轮廓线条,也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制出来的,任何高手制造的时候在头脑中均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的限制,不能随意,缺乏自身的艺术创作,所以,在制作时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的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目前仿品都无法克服的一个特征。
同一瓷器有两件以上甚至大量(令人非常怀疑)
古代留下来的陶瓷数量是有限的,而仿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生产,所以只要看到同一品种的瓷器有多件相同的出现在市场,这时候,藏家们就要谨慎小心了。
全国瓷器鉴定热销信息
站内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