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别名 |
LED显示屏,LED电子屏,LED大屏,LED屏 |
面向地区 |
亮度 |
亮 |
LED显示屏是经LED点阵组成的电子显示屏,通过亮灭红绿灯珠更换屏幕显示内容形式如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的及时转化,通过模块化结构进行组件显示控制。主要分为显示模块、控制系统及电源系统。显示模块是LED灯点阵构成屏幕发光;控制系统则是调控区域内的亮灭情况实现对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转换;电源系统则是对输入电压电流进行转化使其满足显示屏幕的需要。
LED屏幕可实现对多种信息呈现模式的不同形式间的转化,并在室内、室外均可使用,有其他显示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凭借光亮强度高、工作耗功较小、电压需求低、设备小巧便捷、使用年限长、耐冲击稳定、抗外界干扰强的特点,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LED的发光颜色和发光效率与制作LED的材料和工艺有关 ,灯球刚开始全是蓝光的,后面再加上荧光粉,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调节出不同的光色,广泛使用的有红、绿、蓝、黄四种。由于LED工作电压低(仅 1.2~4.0V),能主动发光且有一定亮度 ,亮度又能用电压(或电流)调节,本身又耐冲击、抗振动、寿命长(10 万小时),所以在大型的显示设备中,尚无其他的显示方式与LED显示方式匹敌。
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由镓(Ga)与砷(As)、磷(P)、氮(N)、铟(In)的化合物制成的二极管,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磷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铟镓氮二极管发蓝光。
把红色和绿色的LED晶片或灯管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像素制作的显示屏称为三色或双基色屏,把红、绿、蓝三种LED晶片或灯管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像素的显示屏叫三基色屏或全彩屏。如果只有一种色就叫做单色或单基色屏,制作室内 LED 屏的像素尺寸一般是1.5-12 毫米,常常采用把几种能产生不同基色的LED管芯封装成一体,室外LED 屏的像素尺寸多为6-41.5毫米,每个像素由若干个各种单色LED组成,常见的成品称象素筒,双色象素筒一般由2红1绿组成,三色象素筒用1红1绿1蓝组成。
无论用LED制作单色、双色或三色屏,欲显示图象需要构成像素的每个LED的发光亮度都能调节,其调节的精细程度就是显示屏的灰度等级。灰度等级越高,显示的图像就越细腻,色彩也越丰富,相应的显示控制系统也越复杂。一般 256 级灰度的图像,颜色过渡已十分柔和,而16级灰度的彩色图像,颜色过渡界线十分明显。所以,彩色LED屏当前都要求做成256级到4096级灰度的。
基本原理:
LED显示屏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显示媒体,它是利用发光二极管点阵
模块或像素单元组成的平面式显示屏幕,8×8点阵共需要64个发光二极管,且每个发光二极管放置在行线和列线的交叉点上,当对应的某一行置高电平,某一列置低电平时,则相应的二极管点亮。
例如要显示文字时,就可以按照组成文字的笔画将相应的二极管点亮,从而达到显示文字的目的,而完整的点阵可由16×16、32×32等组成显示模块。
单基色LED显示屏的每个像素由1个单色LED发光二极管组成,即每个像素包含1个LED发光二极管;双基色LED显示屏的每个像素由2个2种单色的LED发光二极管组成,即每个双基色像素包含2个LED发光二极管;而对于三基色全彩LED显示屏来说,组成像素点的二极管包括了3个或3个以上,如由分别发红光、绿光和蓝光的3个二极管组成,这样就可以根据三基色的配色原理,达到彩色显示的目的;而有些显示屏为了改善显示效果,可能由4个二极管组成:2个红光LED、1个绿光LED和1个蓝光LED。
亮度控制D/T转换
利用控制器控制像素的发光,促使其形成驱动的立性。当需要呈现彩色视频时,要有效控制每一像素点的亮度及色彩,并使得扫描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同步完成。但大型LED电子显示屏的像素点成千上万,这增加了控制的复杂性,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难度。而利用D/A控制每一像素点在实际工作中是不现实的,此时需要全新的控制方案来满足像素系统的复杂要求。基于视觉原理分析,像素点的亮/灭比例是人们分析平均亮度的主要依据,有效调节此比例可实现有效的控制像素亮度。而LED电子显示屏中应用此原理时,可将数字信号向时间信号转换,实现D/A之间有效的转换。
数据重构和存储
目前,组合像素法、位平像素法是常见的存储器组合方式。其中位平面法优势更明显,有效提升LED屏的佳显示效果。经过位平面数据对电路重构,转换RGB的数据,有机结合同权位中不同像素,并利用相邻储存结构进行数据存储。
逻辑电路设计中的ISP
系统可编程技术(ISP)的出现,用户能可反复修该设计中的不足并自己设计目标、系统或电路板,实现了软件集成化的设计师应用功能,此时数字系统与系统可编程技术结合带来全新应用效果。新技术的导入使用,有效缩短了设计用时,可拓展元件的有限用途,简化现场维护、便于实现目标设备功能。可在系统软件输入逻辑时,忽视所选器件所带来的影响,可随意选取输入元件,或是选择虚拟元件,进行在完成输入后进行适配。